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转贴: 八代相声演员的成名路 相声的出路在哪里?(1)



相声,原指摹拟别人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这一门民间说唱曲艺,从明朝走来,一路受到时代老百姓的夹道欢迎

清末的相声盛行于市井坊间、民国战乱时仍能博人一笑、历经文革"样板戏"浩劫后相声凭其批判四人帮和社会风气的仗义执言而赢得人气,后再借助广播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为老百姓最喜爱的节目。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等相声演员,通过电视构筑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你捧我逗。人们记住了贾行家和满不懂,记住了废话连篇的开会迷,记住了自称"逗你玩"的小
在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视春晚"上,相声也是夺人眼球的旗帜艺术。1983年首届春晚,姜昆、李文华,侯耀文、石富宽,马季、赵炎六位相声大师说了《对口词》、《山村小景》、《讲礼貌》等9段相声,总时长超过了90钟,这一纪录保持了30年。第二年,马季在春晚上以"宇宙牌香烟誉满全球"讽刺虚假广告,结果真有商家注册了"宇宙"牌香烟。

走到今天,谁也没有想到相声走上了:衰亡还是重生的十字路口。今年亮相央视春晚的相声只有两个,与最高峰时相声节目的九个相去甚远。有人从相声比重在春晚持续降低而发出相声没落的哀叹,但实际上相声属于小剧场艺术,其走红不一定非要靠电视找出路。何况在网络时代,相声传播并不缺乏展示舞台--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在网络上的搜索排行榜,还赶超刘德华
近年来与相声界有关的新闻也频频见报,其曝光度并不低。遗憾的是,相声界的焦点新闻最多的是与"相声界内斗"关的消息。相声界讲拜师,以师为父,根据师徒关系,排字论辈,彼此见面三分亲。过去相声家族存在的意义是困难时相互照应,竞争时格守规矩,年老后生活有靠。但解放后,艺人归了各个团体被国家养,团体的权力人物变得比师傅重要。文革一场,徒弟打师傅,同门相揭批,更掀去了相声大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现如今,所有说相声的、包括听相声的人都知道,相声界最著名的两个演员郭德纲和姜昆不断在台下上演唇枪舌战大戏
台下斗得新鲜,台上的相声段子却老套得让观众们索然无味,连中国曲协副主席崔凯都承认,"现在很多相声作品内容和题材非常老套,虽然在技法上没什么毛病,但是缺乏新意"。更加让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相声作者总习惯把自己关进书斋或文艺沙龙中顾影自怜,而不是深入生活挖掘第一手的创作素材,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要么是粉饰太平、寻艳猎奇,要么是插科打诨,既远离生活,又毫无新意。"

在著名相声演员奇志看来,相声是笑的艺术,"但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好的相声作品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相声如果远离了老百姓,脱掉了舆论色彩,失去了快意恩仇,只会被同样有逗笑功能的小品逼入死角

三楼看:相声往事

相声历史:八代相声演员的成名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张三

第一代:张三

张三禄,乃迄今已知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北京相声艺人。他是天桥艺人"管儿"的先辈,据艺人们说曾是北京东、西、北城艺人的头目

他原为八角鼓艺人,亦通晓口技、戏法等技艺,后改说相声。其艺术活动年代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艺术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八部,有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其丑角登场,以抓哏逗乐为主。据云游客《江湖丛谈》(1936年北京《时言报》社版)载:"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愿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他在演出时使"暗春"(用幔帐围着演员说相声、口技,听众闻其声,不见其人)也极拿手,曾被誉"暗春泰斗"

据薛宝琨《中国的相声》(1985年人民出版社版)中介绍,近世满族艺人玉小三曾回忆说:"张三禄说单口笑话(单口相声)最有名望,'活儿'非常出色,内容也净,也可以吸收妇女观众,当时十二文钱可买一斤面,他一天可以赚到二十五六吊钱。"贼鬼夺刀》传留下来,乃是传统相声名篇

在清代"百本"钞本子弟书《随缘乐》一篇中有"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的字句,亦可见张三禄的相声艺术在相声发展早期已有重大影响。被公认为"第一个说相声的人"


第二代:朱

绍文艺名穷不怕,活跃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与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等七位艺人称为第一波"桥八大怪"

绍文学识渊博,因看清朝吏治腐败,决心不投考科举,靠教戏、编戏、唱戏生活。他擅长编写武戏,创作有《能仁寺》、《八大拿》等剧目。清同治初年,由于连年"",朝廷下禁令戏园里不准彩扮登台,不准鸣响乐器,致使许多戏曲艺人被迫改行。朱绍文也失业沦为街头艺人,改行到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天桥等处,给观众讲解字意儿说笑话。他随身带的道具很简单,只有一把笤帚、两块竹板和一口袋白沙石的细粉面。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史书落地贫"两行字,这就是他艺名的由来。后来,他收了徒弟"贫有本""穷有根"等,常常带着一二个徒弟共同表演一个笑话,这样又逐渐地创造了对口相声和三人相声

智斗

"罗王"(罗布藏多尔济)曾聘请朱绍文每天进王府献艺。据北京评书艺人陈荫荣听其师品正三说,穷不怕在罗王府时,一日,大雪纷飞,罗王把穷不怕找到上房说:"说你抬头一个主意,低头一个见识,今天我想试一试,这么冷的天你若能把我诓到门外去,我赏你一锭银子。"穷不怕眨眨眼皮,面有难色地说:"这可不容易,你若是走出屋,我倒是能把您说进来。"罗王说:"天太冷,工夫大了可不行。"穷不怕说:"您放心,用不了一袋烟工夫。"罗王穿戴齐整迈着大步刚刚走出房门,穷不怕在身后行礼说:"谢您的赏!"罗王问:"谢什么赏?"穷不怕一笑:"这不是出去了吗!" 出其不意地诓了罗王


第三代相声演员:恩绪

绪,相声第三代传人,师从阿彦涛。为了避光绪的圣讳,改名恩培,别名恩柯拉图,又名恩密川,绰号大恩子、相声恩子。恩子擅唱太平歌词,演唱时手里敲打两块长二寸半、宽一寸半的竹板儿击节,运用手指、手腕的技巧,敲打变化出轻、重、颤、抖、点、擦、脆等悦耳的声音

传说清代光绪年间,恩子被召进宫中为慈禧太后演唱。恩子很清楚,这位太后老佛爷不好伺候,杀、剐、砍、抢的内容不能唱,她一翻脸,努嘴便打,瞪眼便杀,真得好好掂量掂量。他单腿跪在地上,一只手比划,一只手拍着大腿侧面,唱了起来:"'烧麦'出征丧残生,'窝窝头,回营调救兵,'锅盔,坐在中军帐,'糖耳''蜜麻花'当了先……"刚刚唱了四句,慈禧就喊停。慈禧问他,"你一边唱一边拍大腿干吗?"恩子忙说:"这是为了找个气口,拍着板。"慈禧说:"这样找板,太不雅观了!"她差李莲英去御花园锯了两块竹板,照恩子的二拇指那么长,大拇哥那么宽。后来,这种竹板流传开来。在艺人们的口中,竹板之名由""谐音叫成了"玉子"。直至今天,演员们对手中的两块竹板还是这么叫

绪先后收有十一位弟子,即相声第四代传人: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恩绪的女儿恩翠卿即是马三立的母亲

李德

第四代相声演员:李德钖
李德钖,原名李佩亭,绰号"万人迷"。十岁时拜恩绪(后改名恩培)为师,以"小孩"在听众中享有声誉。十五岁拜徐有禄为师,在单口表演方面颇受教益,后又拜桂祯(艺名富有根)为师,学到一些文字游戏内容的段子21岁时他名声大振,曾赢得"话大王""滑稽大王"绰号,被同行敬列"相声八德"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起在天桥市场爽心园前边撂地演出,后进入四海升平等杂耍园子演出,渐渐红遍京城。民国初年,李德钖在北京石头胡同四海升平茶社演出时,因得罪袁世凯被撵出北京。在天津沾染上赌博的恶习;因欠赌债,他只好挤出时间重新撂地演出,挣钱弥补亏空。后来奉系军阀张宗昌常让他出堂会,他才不再撂地

他有四句定场诗自赞说:"滑稽昔说东方朔,后世遗传贾凫西,由清末迨及民国,称王唯我万人迷。"万人迷"济献艺时在1920年前后,最初在趵突泉边的"鹤亭"茶社演出。此人相貌古怪,高身阔脸,大眼高鼻,嘴唇外噘。他擅长单口相声,其表演特点为"不笑"观众们被逗得前仰后合,他却面孔呆板,若无其事一般,故享"冷面滑稽"之口碑。据济南相声前辈黄景利讲,"万人迷"在望鹤亭演出,上台后愣怔怔毫无表情地看观众许久,直将观众看得大笑不止,他这才开始表演

与李德钖并称为相声八德的还有马德禄、周德山、裕德隆、焦德海、刘德智、李德祥和张德泉

马三

第五代相声演员:马三

马三立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出身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相声八德之一李德钖,以擅演""段子著称。1930开始登台演出,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国的说唱艺人视为大台口的天津大观园剧场,与侯一尘搭档,大受观众追捧;翌年,他第三次来到北京,在华声电台和茶社戏园演出,以他风格独特的马家相声在曲艺迷中引起"原子弹爆炸一样"轰动

1958年的反右派运动中,马三立被打成"右派"。因他改编并表演了《买猴儿》,塑造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办事马虎、工作不认真的人物形象"马大哈"。但1979年平反时才发现,在他的档案里,没有任何"右派"认定材料,完全是因为指标由起初的4个增加到11个,太多了,只好把他报上去凑数。就是这个"凑数"的右派,彻底地改变了马三立的一切。从1958年秋天当上右派到1977年秋天返回市曲艺团,19间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相对应的是长达11年的四次下放劳动,以及被关进"牛棚"做了5年的团煤球、打扫卫生等杂役

1970年,响应战备疏散城市人口,马三立全家离开天津,到南郊区闸口村落户。在那个普通的村庄里,马三立一呆就是7年,其间,他甚至还学会了一手很不错的木匠活

平反以后,年届古稀的马三立和王凤山搭档,将《西江月》、《文章会》、《开粥厂》、《卖挂票》等众多拿手绝活再度搬上舞台。尤为难得的是,老人在无人捧哏的情况下,又积毕生之功,编创表演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单口小段:《逗你玩》、《家传秘方》、《检查卫生》、《八十一层楼》、《》等等。这些小段一方面融合了传统相声讽刺、幽默的固有特点,一方面又带有马派相声的特色,有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因此,一经推出,历久不衰,形成马三立艺术创作上的另一高峰。

许是看淡了,也许是更清醒了,即便总是要被掌声包围,总是要被前呼后拥,历经磨难的马三立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光环总是要保持距离。在掌声中,在人群中,他一次又一次地说:"我不是大师,不是艺术家,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艺人,是个热爱相声、喜欢钻研相声的老艺人。"
相声宗师马三立先生2003110
弟兄十二我行七
推倒四六二十一
传秘方太找乐
东北买猴乐不
罗万象西江
入木三分开会
老叟从艺八十载
江湖笑面写

侯宝林

第六代相声演员:侯宝

侯宝林,满族,1917年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四岁时被舅舅张金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1929年,他刚刚十一岁,就拜阎泽甫为师,学京戏。整天打杂、烧水、做饭、看孩子。同时,每天到天坛溜嗓子,练"云手""起霸"等京剧表演程式
12岁时,侯宝林开始学艺,先是学京剧,后来由于对相声的酷爱,改学了相声。先后拜常葆臣、朱阔泉为师,曾在北京天桥、鼓楼一带"摆地"演出,说单口相声,与许许多多旧社会的民间艺人一样,以此挣钱谋生,养家糊口。侯宝林那时无大号,只有个小名叫"小酉儿"师父朱阔泉给他起了个""字,名叫"宝麟",后来由他将""""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侯宝林的相声终于成为杂耍中攒底的"轴儿"。从清末起,一直到四十年代,按照老规矩,天津的杂耍园子历来是京韵大鼓唱"轴儿"。再好的相声也只能排在倒二"压轴儿",但侯以卓绝的艺术冲破了老一套的规矩,也为相声增了光,添了彩

抗日战争期间,侯宝林与郭启儒合作,在京津一带演出,艺术日臻成熟,声名大震。而且,他一改当时相声粗俗的风气,以高雅的情趣与格调的质朴、正派的台风赢得了广泛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更焕发了艺术青春,很快就成为妇孺皆知、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此后,他立志相声改革,一面对一些传统相声进行修改、加工,一面又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如《婚姻与迷信》、《一贯道》等。另外,他还主演过《游园惊梦》、《笑》等喜剧电影

侯宝林临终前口述"最后的""我侯宝林说了一辈子相声,研究了一辈子相声。我的最大的愿望是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再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现在我难以了却这个心愿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爱、视为生命的相声发扬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宝林献给人民更多的欢乐。我一生都是把欢笑带给观众,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别观众,我也会带微笑而去。祝愿大家万事如意,生财有道。"


第七代相声演员:马

1934年,马季出生于天津宝坻黄庄镇一个普通之家,其父常年在外经商。马季2岁时就离开了黄庄,随父母到了天津、北京。还在上小学的时候,马季就卖冰核贴补家用。因为和常连安的亲戚是同学,年幼的马季每每胳膊底下夹着冰核篮子,到老常家开的启明茶社蹭免费的相声听,听到高兴处能从椅子上乐得掉下地来
马季到13岁时,学业终于无法维继,马季被送到上海宏德织造厂当学徒。每天早早起来倒马桶、伺候师傅,做最低贱的活儿。如此三年。解放后,织造厂散伙,马季回到北京。1953年,马季凭借还不错的文化基础,考上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和所有"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们一样,马季充满了新生的喜悦
在上海当学徒时,马季没断了在收音机里听相声,并从学说方言中延续儿时的乐趣。1955年,马季参加了刘宝瑞、郭全宝亲自授课的工人业余艺术团

上点年纪的曲艺爱好者都还记得1956年的全国职工汇演,那一年的汇演相当轰动,出了几个曲艺人才,其中,最抢眼的是马季。汇演结束后,这几个人遭到各文艺团体的哄抢

马季加入了中国广播说唱团。起初,马季虽然喜欢相声,但并不想当专业的相声演员,他更想去搞电影。团里派老艺术家刘宝瑞对他说:"小子,你说相声有出息,演电影出息不了。"

虽然后来的人们对所谓50年代人的"思想境界"看法颇有不同,但马季创作的作品,格局之大,视野之宽阔,不能不说得益于一个相对高的"思想起点"。相声评论人章乐天对本刊说:"马季最好的作品都是将矛头指向一个现象、一个面,而不是传统相声中最常见的一甲一乙站在那儿自嘲或互嘲。譬如他的巅峰之作,讽刺公章旅行的《多层饭店》,将一个群像展现出来,里面每个人都是打着官腔,那么夸张又那么逼真,情节太可爱了。"

80年代马季有个流行的小段子叫《新地理图》,里边把好多的世界地名串起来,什么排队上厕所是"伦敦",桌上放着一个"巴黎"等。那个相声是他一晚上写出来的,但相关的知识是攒了几十年的。马季常把创作题材指向社会上发生的最新动向,他的很多相声里也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有生之年,马季一直想办相声学校,改变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马季常对弟子说,"在做人方面,一定要摒弃一些旧的东西,有文化一些,别让外界笑话我们没文化。"某一年相声大赛,出了两个清华大学的在校学生,马季非常高兴,已经宣布要亲自教他们,还准备了教案
"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艺术家,自认为自己做的事是为一个宏大的目标服务,或许这正是马季他们这代人不可超越的根本原因。没有这个目标,就没有这么旺盛的斗志。"乐天评。"马季这一代人心无旁骛,他们认定了一件事,是值得拼一生的精力和名誉去做的。时代没机会哺育这种人出现了。"

第八代相声演员:姜

姜昆,山东省烟台市人,现就职于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姜昆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华曲艺学会会长,昆朋网络科技公司董事长
16岁在北京灯市口中学初三毕业后,还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1968年响"上山下"的号召,到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六团当知青;1975年被选到黑龙江代表队,准备了半年,1976年到北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姜昆1978年底,他以最年轻的代表身份,参加了文革后的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并被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选中了他当主持人,并参加创作。自此,他又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一个新的阶段。十几年的连续参加,他奉献了中国人民一个又一个精品相声:《错走了这一步》、《老奶奶看排球》、《虎口遐想》、《电梯风波》、《着急》、《学唱歌》、《如此照相》、《踩脚》、《妙趣网生》等优秀作品(优秀的作品均为梁左所写)2000年主持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20117月,"打假斗士"方舟子向乐嘉开炮,称乐嘉出版的著作中所谓"获得过美国阿姆斯壮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涉及学历造假,指阿姆斯壮大学是王姓华人于1996年在加州注册的"鸡学校",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曾在国内卖文凭,现在已关闭。"历门"波及更多名人,有媒体指姜昆等人也是该校"著名校友"
近年来艺术创作停滞,未见卓越作品问世。倒是总纠结于"反三俗"等无谓的争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